不死


摘自9月15日都市日報「兵器譜」
《音樂不死》 文:梁文道

我曾說過專輯已死,單曲的好日子又要歸來。有人走得遠,乾脆宣佈音樂很快完蛋。說這些話的,主要是大型唱片公司的老闆、高層和公關,他們眼睜睜地看?唱片的銷量不斷下滑,卻無計可施,於是就把手指指向網上的非法下載。


他們要不是像駝鳥般把頭埋進沙堆里, 裝作甚麼都看不見;就是用雙手阻攔河堤缺口,悲哀地目睹水流不斷從指縫間滲出。音樂哪有死亡呢?歷史上從未有一刻像今天這樣,音樂變得無處不在,手機的鈴聲、遊戲的配樂、商店的背景聲音,甚至原本靜默的電梯和只有呼吸聲的地鐵車廂都有了音樂。從前大家只能在特定場合使用相應音樂,如今音樂的功能真是你想有多少就有多少。要是害怕自己像活在電影里一樣,每走一步都被配樂包圍,何妨跳進泳池?享受水中那與世隔絕的寧靜。不幸的是,我得向大家報告,現在越來越多的泳池裝了水中喇叭。所以死的不是音樂,它不只活得很好,而且多子多孫,足跡遍全球。真正垂死的是唱片公司。


且看去年通行世界,打上英國流行歌曲榜第1位的《瘋狂青蛙》。它不是大牌歌手的傑作,更不是唱片公司苦心計算經營的結果;它只是用簡易的電腦程式衍生出來的電話鈴聲,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次文化熱潮現象。唱片公司巨頭看見這樣的潮流又怎能不憂心?以後的唱片還能怎麼賣?這首曲子可沒有非法下載的問題,也沒侵犯任何廠牌的權益。


老牌IT文化雜誌《Wired》的9月號以美國西岸的音樂奇才貝克作封面人物,主題是「音樂的再生」,重點介紹貝克的新計劃。那是一張不知算不算專輯的專輯,因為它雖有傳統CD包住了一組已完成的歌曲;但最好玩的地方卻在網上,樂迷可自己把歌曲下載回來任意重組它們的編排結構,甚至直接在網上像玩遊戲般和音樂互動。貝克想幹的就是革CD的命,革專輯的命,慢慢跳進音樂解放的洪流裡。這期專題還介紹音樂行業回應現實的動向,大意說這行業不變不行。但我覺得他們還沒到一個更大的典範轉移,仍固著於音樂是職業也是工業的老觀點。眾聲喧嘩的網站音樂真正衝擊的,就是音樂可成職業甚至形成產業的這套老黃曆。


只要上網巡一遍,不難發現除下載既有音樂商品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業餘玩家免費上傳自己的作品,且質素不差,甚至比部分職業音樂人的水平還高。這?固然不乏有才華並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他們對音樂的想法也不一定再像上一代般抱著試聽帶到處拍門博人賞識,然後夢想一鳴驚人。他們要的可能就是自娛,多人喜歡那就更妙。互聯網取代了傳統的發行網絡,對唱片業來說,最大噩夢是新一代樂迷習慣免費獲得音樂,加上那批不計金錢只為過癮的創作人,雙方再也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關係。


職業音樂因此更見危機。難怪全球最大唱片公司也宣佈免費讓網民下載自己的音樂檔案。那麼它怎樣賺錢呢?方法就是要樂迷在網站上看客戶贊助的廣告,一邊等著歌曲下載一邊接受廣告的洗禮。如此一來,整個工業的邏輯就變了。過去是唱片公司在媒體上打廣告推產品,現在則是音樂產品變成一種讓人賣廣告的媒體。可以想見,這個網站將是許多雜誌和電台的競爭對手,大家的廣告客路很接近。這是不是音樂工業的出路,還有待觀察;但音樂的前途倒是一片寬廣。


完全擊中要害。這樣子顯得在《四大天王》中侃侃而談的各大樂壇大哥大,以至那些終日以音樂理想掛在口中的音樂人的那些時而只顧懷緬過去總是美好理想,時而輕佻抵譭時下年輕人不懂音樂本質的言論,是那麼的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留言

Sunny Chan說…
Coldplay 上年在美國推出 X&Y 的第一張 single - Speed of Sound 時,已不是靠買唱片,而是透過 cinglar 作手機鈴聲下載,打響頭砲。

要知當今音樂的推銷再不是那套,去電台推銷、上電視唱兩咀、在隧道口買買廣告,那麼簡單。
匿名說…
同意SUNNY的說法﹐跟本是唱片公司不懂現在的趨勢﹐以為大大盒CD‘洗腦式的廣告便可以吸引人們購買﹐可惜現在人們原來最愛上網找歌聽。
匿名說…
cd年代出生的人沒幾個會買黑膠碟, 那麼download年代出生的人, 又有幾個會繼續買cd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