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架
竟然又會有人在音樂討論區中把自己的唱片架貼上去,然後問想知大家的唱片如何擺放。圖中所見,四條筆直的宜家唱片櫃並列,是多是少擺放是否整齊則見人見智。這種舉動大概是以「分享」為面具而「炫耀」為實吧!井底之蛙永遠不會知道井外的世界如何,那數百張收藏量任你按字母按顏色按大少按日期擺都不至於要找唱片時找不到的吧。真心想知人家怎樣放唱片,這個心態說穿了也只是晃子,難道擺唱片可以有更多千奇百怪的方法嗎?想見識別人的豐富藏量,又或怎樣安置其豐富藏量,也勉強可說是經驗交流—但算了吧,數百張的數量若果上萬張的比較,大抵也不需怎樣交流吧,講到底一牽涉數目及地方,便已沾上較勁的味道。「唱片收藏家」是漂亮的名字,但收藏並不等於鑑賞。看過湯幀兆說近年已少買了書和碟,因為地方有限,加上互聯網的發達令任何大師級的產品變為垂手可得,早就甚少購書碟數藏。大概到了某一個階段,便會出現這個情況,唱片放在那里,若果不聽的話也是沒用,又或者根本最熟悉的早已在腦中。
所以我不喜歡看那些介紹名人書架(香港似乎甚少報道名人唱片架)的文章。看書聽碟從來都是各自修為,難道你認為某些人的收藏可以當成模範去膜拜?那些被訪的人,難道他們都自大得認為自己的口味可以引領別人並取代大眾的口味?他們有何憑證認為自己的收藏值得推介?就算那個書架唱片架氣勢磅礡,那與我又何干?我要來個在四百尺內複製一個小型道具嗎?難道量多便代表他成功嗎?若果他只是購買,對書及音樂卻完全沒有半點感受,那也是值得介紹那個價值連城的書架/書屋/書庫嗎?看完那些近年流行的談名人書架的書,最後都只是製造名人效應,刻意營造文化優越感的鬧劇而矣。
還有就是「嘩,咁多碟(書),你聽(睇)得晒架啦?」你自己不看書不聽歌就不要以為這是一件人間苦差,我掉轉頭問你「嘩咁多衫你著得晒架啦?」也是一樣落得兩敗俱傷。
所以我不喜歡看那些介紹名人書架(香港似乎甚少報道名人唱片架)的文章。看書聽碟從來都是各自修為,難道你認為某些人的收藏可以當成模範去膜拜?那些被訪的人,難道他們都自大得認為自己的口味可以引領別人並取代大眾的口味?他們有何憑證認為自己的收藏值得推介?就算那個書架唱片架氣勢磅礡,那與我又何干?我要來個在四百尺內複製一個小型道具嗎?難道量多便代表他成功嗎?若果他只是購買,對書及音樂卻完全沒有半點感受,那也是值得介紹那個價值連城的書架/書屋/書庫嗎?看完那些近年流行的談名人書架的書,最後都只是製造名人效應,刻意營造文化優越感的鬧劇而矣。
還有就是「嘩,咁多碟(書),你聽(睇)得晒架啦?」你自己不看書不聽歌就不要以為這是一件人間苦差,我掉轉頭問你「嘩咁多衫你著得晒架啦?」也是一樣落得兩敗俱傷。
留言
我覺得果堆介紹名人書架的文章,最大的問題是從來唔能夠令人 sense 到個名人對當中任何一本書既熱愛,極其量只係令人知道佢對個書架既熱愛。又可能有好多名人都係睇「書架」,而唔係睇「書」既
P.S. 擺書擺碟將d野分門別類排列,確係可以有好多千奇百怪的方法既,但我估你講果個 case 唔會諗得咁遠喇
話時話,我都好想睇你寫新野。
家裡的「書架」和「唱片架」都是雜亂無章的,大部份是唸書時銀碼頗大的參考書和字典(也是生財工具),還有食譜和美勞書,學你話齋,全部都是「有錢大晒」的樣板...
看過的書我都想寫點感想,但與其說「有深度」、「好好睇」、「勁正」,倒不如唔好寫!
現在買的唱片一定是最愛不釋手,最千錘百鍊的才會「買入」。當唱片數量「上升」至某「價位」的時候,每次想入「貨入,都先要想想:還有空間嗎?真時要「高追」?到了現在我買唱片時唯一可以向自己說的借口就只有 ── 這唱片是用來「收藏」的,就當是一件「建華七年」的古董吧,閒時拿出來看一看精美的封面,煞有介事地開始 CD 唱機,坐在大聽的中央,「鑑賞」一番。
不過早兩日又買了一件「保太二年」出品的 Thom Yorke,在集成發掘,才$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