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憶蓮時代

「我們的憶蓮時代」,多麼奪目的一個標題,出現在Jet的雜誌之上,令到行注目禮的我確實猶豫了好一陣子:索價25元加上封面清麗如昔的林憶蓮倒不是考慮重點,而是不只一次被Jet騙了入老千局,上次達明一派的回歸專題一樣是封面係威係勢,怎知內容乾涸得一塌糊塗,這次我應不應該汲取教訓?終於也還是敵不過「有殺錯,無放過」的心態,乖乖就範付錢,原因在於大標題的下一段細標題:「Dick Lee、倫永亮、許願」。

答案?當然是又一次的──失望。

可能對於時下不是聽林憶蓮長大的人來說,現在Jet的編排無疑是一次上佳的入門課。但你已經留意到了,是「入門」喔!我要的可不是一個認識林憶蓮的入門指南!林憶蓮的專訪,倒也真是淡出個鳥來,派個粉絲記者去做,出來的始終是歌功頌德的流水帳。《灰色》之後要轉型,便很勤力的學呀學,最終成大器,就算有挫折,也可以用理智去克服;新碟跟雷頌德合作,例牌要說說用平常心去製作,不會有很大壓力。我的天,難道林憶蓮會跟你說跟黃柏高和雷頌德不好合作嗎?問和答的都是標準答案,就連那條「有那首冷門歌妳自己最喜歡」都出場了,連隨由她先多謝fans支持多年,然後當然要說那些「微涼」「早晨」等等。不是說我們不想知,但私房歌不需放在專訪吧,放在後面那個大碟回顧不成嗎?為何不問她對合作過的人的感受?林憶蓮你自己覺得在香港有何成就,就算幾微不足道?你是一直掌握自己的事業取向嗎?你怎樣看由你自己一手帶動的都市觸覺,正式宣布香港城市中產音樂品味的誕生的這場革命?

那個大碟回顧又是捉到鹿不脫角,雖然每張碟都有文字簡介,但好像和林憶蓮完全沒關係似的,通常這類回顧最好看的就是由歌手自己說對大碟的感受,Jet這回輸得異常漂亮。然後就來到不同人士談對林憶蓮的看法,這個可是Jet的「強項」,他們真的有功力把很難約到,很有趣味性的人物訪問造成一潭死水。其實可能不是他們的錯,因為找來的人莫不會不說主人翁的好話:Wyman話聽憶蓮好像買中股票,楊千嬅話有佢把聲就發達(奇怪楊千嬅和林憶蓮有何關係),郭啟華話憶蓮好有heart乜乜物物,總之都是讚到天上有地下無,問題是,不用你們再吹水,我也知林憶蓮三字已是信心保證,一大堆名人專訪(其實很短,只可算是語錄),你們怎樣說也只不過錦上添花罷了,難道真的一點新意也沒有?若果由我來做,我可能找個填詞人說說與林憶蓮合作的感受,或者找找人說林憶蓮的形象與社會形態的息息相關如何?鄧達智是否適合人選?當年林憶蓮戴上鵝蛋眼鏡然後造成風潮難道不應被列入史冊?

Dick Lee和倫永亮的訪問算是較為有看頭,因為兩人均有與林憶蓮合作的實戰經驗,還不怕說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最有heart,最能反映林憶蓮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尤其是Dick Lee,他說台灣近年的R & B是狠勁的,林憶蓮的是東方式的,是陰柔的,現在沒人做到,這個觀點何其精闢!不要以為陶吉吉的那些便一定是精品!許願的說法像一個生意人多於一個文化人,老是說他怎樣看準市場,怎樣奇招突出。林奕華的一篇文章又是以其戀愛經驗,串連起對林憶蓮的種種聯想,老實說並不是太過實在,還是要靠梁詠琪與藍奕邦之口在排演「大娛樂家」的對白中間接道出對林憶蓮的讚許,是如何影響著一代表演藝人。不過由於前戲實在太爛透,林的這篇文章倒也有可觀性,至少不是歌功頌德一類。

專題看完了,學到的有幾樣:自己以為做專題要「醒定d」;對林憶蓮的新唱片不要有太大期望,因為她自己說不想做概念性東西,只想輕輕鬆鬆唱歌(我想像不到沒有火氣的《野花》是啥模樣);還有就是以後不會再買Jet!

留言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說…
以為係野花,點知打開黎睇係愛情i dunno;
封面不對餡落差之大又豈止jet一本;
憶漣時代-就讓往事留在風中吧。
littleoslo說…
I have read the magazine "Jet" few times, but still they dun have enough talent.Thats the fact.

Somehow, I think the magazine "Cream" is doing much better. If I have to choos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