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
音樂事業早就進入產業化階段,各個步驟都分工仔細,而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歌手依靠經理人公司或唱片公司代為管理工作也屬理所當然。不過過份產業化之下的後果,往往也需要由歌手來承受,這誠然是在香港當歌手的可悲之處。早前有報道指楊千嬅因轉會問題,將於今年的頒獎禮中一無所獲,我每看見同類的報道都會替歌手不值,原來一位歌手的事業全繫於唱片公司之手,個人藝術修為、市場受歡迎程度甚至亮麗外觀都幫不上忙。而轉會其間又為甚麼一定不讓歌手爆光?為何歌手爆光下降,一個免死金牌「合約問題」亮出來,觀眾都會覺得情有可原,又或,合情合理?
陳奕迅由英皇轉至新藝寶時亦曾經歷同一命運。以陳奕迅的實力及圈中人脈,又或者容我高估地說,憑他那不妥協的性格,就算自組製作團隊,另找公司做發行也一樣可行。不過我又立即想到,歌手賣藝,卻不保證有管理之天分,陳奕迅一人之力又怎能應付排山倒海之工作安排,更需要動用牙力談價錢、講條件?本來我就要得出「本地歌手很懶」的結論,但縱然命運可以掌握,要保本兼有利潤卻需要有聲色藝之外的管理能力。試想像明哥若沒有人山人海這個每人各司其職的靠山,就算他有無窮創意都不能在這個高度複雜的架構中單打獨鬥。
在香港能不受合約所苦的歌手,另類的不計其數,主流的大概就像夏韶聲及黃貫中一類。明乎此,大概也可明白為何香港的大牌歌手都傾向「打份牛工」,因為大家都明白有大公司做後台,宣傳渠道之多非單刀上陣的小兵可比,論經濟效益之廣,就算與唱片公司七三分賬,也不想利用多餘腦力自行處理宣傳與發行,並不是人人都像有pancake一樣自行拿碟上唱片舖推銷的傻勁。然而我想提出的恰恰是有沒有人就是要反叛而行,放下公司的束縛做回自由人而又有所成:看看台灣的陳綺貞,自組製作團隊然後另找發行,音樂有自主權之餘仍能深受樂迷愛戴評論賞識。香港的同行大概不能放棄那千千萬萬金元廣告合約的主要收入吧。
抑或,換個角度看,自組製作團隊這種稱呼實在有叫人抺一把汗的功能,因為盈虧總是要自己負責。看看黎明現在的快活逍遙,因為他不是標榜「自己搞掂」,而是港人夢昧以求的得道結果:榮升老闆,操控自如。
陳奕迅由英皇轉至新藝寶時亦曾經歷同一命運。以陳奕迅的實力及圈中人脈,又或者容我高估地說,憑他那不妥協的性格,就算自組製作團隊,另找公司做發行也一樣可行。不過我又立即想到,歌手賣藝,卻不保證有管理之天分,陳奕迅一人之力又怎能應付排山倒海之工作安排,更需要動用牙力談價錢、講條件?本來我就要得出「本地歌手很懶」的結論,但縱然命運可以掌握,要保本兼有利潤卻需要有聲色藝之外的管理能力。試想像明哥若沒有人山人海這個每人各司其職的靠山,就算他有無窮創意都不能在這個高度複雜的架構中單打獨鬥。
在香港能不受合約所苦的歌手,另類的不計其數,主流的大概就像夏韶聲及黃貫中一類。明乎此,大概也可明白為何香港的大牌歌手都傾向「打份牛工」,因為大家都明白有大公司做後台,宣傳渠道之多非單刀上陣的小兵可比,論經濟效益之廣,就算與唱片公司七三分賬,也不想利用多餘腦力自行處理宣傳與發行,並不是人人都像有pancake一樣自行拿碟上唱片舖推銷的傻勁。然而我想提出的恰恰是有沒有人就是要反叛而行,放下公司的束縛做回自由人而又有所成:看看台灣的陳綺貞,自組製作團隊然後另找發行,音樂有自主權之餘仍能深受樂迷愛戴評論賞識。香港的同行大概不能放棄那千千萬萬金元廣告合約的主要收入吧。
抑或,換個角度看,自組製作團隊這種稱呼實在有叫人抺一把汗的功能,因為盈虧總是要自己負責。看看黎明現在的快活逍遙,因為他不是標榜「自己搞掂」,而是港人夢昧以求的得道結果:榮升老闆,操控自如。
留言
所謂的「頒獎禮」,其實不過是小圈子選舉,連八名選舉委員都不知有沒有。到底電視台和電台頒過獎俾你跟「辦」過獎俾你,有甚麼分別?
歌手的事業早已是全繫於唱片公司和經理人之手。好吖,你我七三、八二、九一分賬,今期谷紅你,分紅入我袋,想開演唱會?照舊九一分賬,即開。你要幾多獎,開聲,再拍兩部戲,記住九一分賬。
可有發現其實所謂的唱片公司和經理人的分功,亦早已經過時。今時今日,是「作詞人」向樂壇發功的天下。Andy Lau 出碟竟是由林夕以「寫包單」型式來宣傳、古巨基亦是差不多是打著林夕的旗號而來、醫神出碟,歌未到,〈富士山下〉的歌詞先在 Yahoo 知識為眾樂迷來過詳細解析。
到底香港這個是一個怎樣的樂壇。
說著不聽香港歌的人,又是否真的有認真去聽聽香港歌手的歌呢?
不過,想當然,聽甚麼歌,甚麼歌值得去聽,都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