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本龍一 Alva noto《insen》

原來是遺忘,我們都不會留意身邊的事物,於是一切的流逝我們都不知道。遊離卻細膩的電磁音脈就像是身邊一切熟悉的聲音,你身邊那嘈滋滋的冷氣槽、你駕著的那一輛汽車的引擎、甚至是那夏夜窗外的零聲蟬鳴。抽離、疏隔、變異的琴音在此與電音產生共震,迴洫出來的不是自顧自的獨立表演,而是一把引領眾生前行的聲音,意在喚起我們潛意識裏對細微聲晌、生活片段、感情碎片的回溯和追憶。板本龍一的鋼琴不以炫耀技術為終結,而更像一個探索者的角色,在漫無邊際的電音牆中來回穿梭,沒有明顯主旋律而容許更開放的切入角度。


隨著聲音而改變的投影,當中鋼琴的每一下擊落,光線就會生出隨意的形狀跳動,當中一組特別惹人聯想:低頻的電聲投射在銀幕上就是數條處於熒幕底部的直線,琴音則是一個垂直的白色柱體,就像一個個琴鍵在幕上,與底線垂直,宗教與十字架的形象總是揮之不去,配合那銀色的電腦座台,大概就是這個組合想轉達的意念:對生活中細碎的部份,我們應該有一種有如宗教般的虔敬,因為既然小與私密的我們也不會忘記,整體的生活才能由這些經認真審視的碎片再次重組,那麼我們的世界又會不一樣了。


板本龍一與艾華洛圖的表演並不一定是香港的一杯茶,因為我們都喜歡有主旋律,有得跟。音樂大概都是娛樂至上吧,聽見美麗入腦的音符被視作生活的調劑,而面對這種與腦筋打照面的演出,我們也懶得思考一下就本能地大叫曲高和寡。


一同觀看的朋友的觀後感:pepepetererer

留言

Chika Kwak說…
不如話:管絃樂加樣辦pop充斥人人當係正野,倒忘了電音也有經典。
Sunny Chan說…
君不見,明哥和人山人海玩電子作品時全場「觀眾」也目定口呆,但玩回達明時代吉他大合唱的搖滾大派對時,「觀眾」就樂此不疲。

當年 2000 年 alva noto aka Carsten Nicolai 在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表演電子音樂和視覺藝術時,才不過只有小貓三四隻在寒風下的「觀看」,那有現在那麼多人「忽然電音」
dosss說…
Sunny:2000年那時我還未聽電音!錯過的總是最美好,正如當年sunny day service也曾來港獻技,那時我還是一個只聽廣東歌的本地純正樂迷。
人山人海令人目瞪口呆係因為悶死人。
Sunny Chan說…
sorry, 講錯嘢。

不過,錯過的總是今人更充滿遐想。好像當時radiohead 來香港,我也個只聽廣東歌細路。原來 sunny day service 來過香港呀!
匿名說…
dosss 我認為你寫得愈來愈有味道。喜歡這篇少了一點bitchy味的,很流麗,簡單,精準。
匿名說…
我都有去睇,我直覺好多人都係為左教授先去睇...坐我隔離個亞叔,聽到第3-4首就爆訓,直到insen大碟last track俾d噪音嚇醒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