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候命》
無意中看到無線的新劇《隨時候命》的一小段情節:程醫生相約佘詩曼往欣賞舞台劇,佘覺得非常沉悶,剛巧鄭伊健亦同在看這劇,鄭說:「有乜好睇,入去發個夢仲好啦!」鄭終於和佘走出劇院,說一起去食糖水。
不看尤自可,一看把幾火。政府每年花費那麼多錢,舉辦那些文化活動,不是要把香港的文化視野達至世界水平嗎?我們不是被要求要有創意嗎?不是要尊重多元文化,各有選擇嗎?兩位主角對這些「高檔藝術」竟然可以以這種反智的態度去面對。當那位醫生嘗試向佘詩曼解釋劇中要義的時候,佘詩曼就以去洗手間為理由,斷然拒絕一個自我探索,對別人文化多加認識的機會,這種自我中心「一切我不明白的就不要煩我」的心態,試問在黃金時間時向電視觀眾灌輸的會是一種多麼深刻的潛意識教育?「係啦,乜鬼高檔藝術,扮高檔者,都唔知佢講乜!」劇中的處理,無疑反映了香港人對無知的安全感,睇唔明只是你扮野,絕非自己不積極進取。
這種「職業類型劇」無論再找那些新鮮行業,都離不開兩個事實:第一,定必輔以大量親情愛情線,和劇中職業相關的個案可以風馬牛不相及。第二,這種安排就只能吸引所謂「師奶觀眾」,以不求甚解,但求舒服為觀劇大前提,所以大量反智虛飾的情節都變成理所當然,因為電視台認為觀眾看劇只是娛樂。所以兩位主角會覺得去食糖水會比在大會堂看一部歌劇來得有意義。這種基調其實和近年愈演愈烈的「香港精神」論不謀而合,香港精神就是努力拼博,最終成功的「獅子山下」式故事,卻忽視了香港的情況和七十年代已經完全不同,變相是精神上的倒退,甚麼也是舊時的好。試問觀眾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電視教育之下,如何可以自我要求去講求創意呢?
不看尤自可,一看把幾火。政府每年花費那麼多錢,舉辦那些文化活動,不是要把香港的文化視野達至世界水平嗎?我們不是被要求要有創意嗎?不是要尊重多元文化,各有選擇嗎?兩位主角對這些「高檔藝術」竟然可以以這種反智的態度去面對。當那位醫生嘗試向佘詩曼解釋劇中要義的時候,佘詩曼就以去洗手間為理由,斷然拒絕一個自我探索,對別人文化多加認識的機會,這種自我中心「一切我不明白的就不要煩我」的心態,試問在黃金時間時向電視觀眾灌輸的會是一種多麼深刻的潛意識教育?「係啦,乜鬼高檔藝術,扮高檔者,都唔知佢講乜!」劇中的處理,無疑反映了香港人對無知的安全感,睇唔明只是你扮野,絕非自己不積極進取。
這種「職業類型劇」無論再找那些新鮮行業,都離不開兩個事實:第一,定必輔以大量親情愛情線,和劇中職業相關的個案可以風馬牛不相及。第二,這種安排就只能吸引所謂「師奶觀眾」,以不求甚解,但求舒服為觀劇大前提,所以大量反智虛飾的情節都變成理所當然,因為電視台認為觀眾看劇只是娛樂。所以兩位主角會覺得去食糖水會比在大會堂看一部歌劇來得有意義。這種基調其實和近年愈演愈烈的「香港精神」論不謀而合,香港精神就是努力拼博,最終成功的「獅子山下」式故事,卻忽視了香港的情況和七十年代已經完全不同,變相是精神上的倒退,甚麼也是舊時的好。試問觀眾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電視教育之下,如何可以自我要求去講求創意呢?
留言
不幸地,我有一批朋友都係「師奶觀眾」,一批朋友=男性,未到三字頭。悲!
But well, imagine, even if they try to be 'cultural', the outcome would be samely bad as the scriptwriting folks have no ink in their bellies at all... the best they can do is to find some nice pop music. (I do remember sb told me that in a series about airlines, it was said that a pilot would read an English poem in a hot-pot party....)
既然鍾意古典音樂,卻認為睇舞台劇好悶,可能套劇真係好悶好悶都未定?但也可能是無記編劇搞到阿佘的口味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