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打口

老實說,近一年來已沒有買全新唱片,只集中買所謂打口或見本盤,幾乎是全盤放棄了西方音樂。沒辦法,由最初發現到Mr. Children的大碟只需50元已驚為天人,發展至現在沒有盒的打口十元兩張也嫌貴的境地,已深深明白到作為消費者已經被寵壞的事實。經常令到自己處於兩難:看見心儀的唱片,背面的價錢只會令你高呼物超所值,難為別人傾盡心血製作卻以低賤價錢買入的殘酷直逼世貿反傾銷,轉個頭已經對自己說行多幾間可能會撿到便宜貨。從來都覺得,金錢絕對是想飽覽群樂的死敵,雖然販賣商訂的價錢已低過原價近五成,卻仍嫌貴,但心?又想是否因貪那點點便宜而錯過了很多好東西。



打口作為一特殊的現象,先在大陸紮下培育新一代樂迷的根,現在回流香港,銅鑼灣及信和中心早就有精明商人往大陸入貨轉賣香港同胞。我只往那些日本另類唱片埋手,事實上比起歐美那些打口,香港更少人知道日本音樂的路數,很多時都可以撿到好貨。前幾天我以廿元買到Sunny Day Service的第一張大碟及Mugen大碟,真係買黎擺都抵,送禮自奉皆宜。當然那些主流pop他們必定高價,但情況有時也會逆轉:我以68元買到Southern All Stars的2003年演唱會DVD,全新無打口,一盒四張連精美硬盒包裝,原價是要800元港幣的!買時真的想桑田大叔在香港不致淪落至此吧!



在香港買打口,有幾樣東西成為阻力。第一就是商人擺打口碟的方式都是密集式的一字排開,有盒的還可以看側標,貪便宜如我者要往那五元一張沒盒子的打口打主意,便要忍受長期蹲著找碟的痛苦,還有那滿手的灰塵,每次找完碟起身都會頭暈。其二是第一水的好貨通常在內地已給識貨之人撿了,往往一些很難入手的好盤都沒有。我的經驗是要和售貨員講價,因為他們大都不大清楚碟的內容,很多時都可以便宜些給你,好過無人買。



香港人驕生慣養,之所以大香港,是因為有祖國的雄厚後台,才可以有低價錢高質素的貨品,才可以自誇「購物天堂」。有了打口,原來訂碟的意欲都沒有了,我想我也算是個因祖國的庇蔭而寵壞了的樂迷,高呼「香港咁好,點啥得走?」

留言

說…
在曼谷我曾經見人有打口,但不知道是從哪裡買的。曾經有一段時間狂買打口,原因是除了平之外,更主要是因為:其他地方根本何來如此多日本碟呢?

打口這個現象其實很奇怪:還以為香港資訊發達,但在大陸只要有暗啞底渠道,得到的音樂電影資訊隨時比香港多,因為根本無王管。香港仲只係食水尾。

Sunny Day Service 是但一張廿蚊都抵到爛啦,點解唔見我搵到既?
匿名說…
乜真係有人摞打口碟番香港賣?講真啦,要0係打口入面揀到正野都好辛苦,呵呵,行情變化都幾大。不過果种樂趣都滿足感又會令人繼續買下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