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完「千載不變」,所有都已改變
正當大家仍然沉醉在「半夢半醒」的晶瑩剔透,「愛的逃兵」的乾淨流利,冷不防溫拿樂隊紀念十五週年的1988年,橫空出世了一首「千載不變」。當時英文歌沒落,要選所謂歌頌友情又正氣的選擇,大概只有譚詠麟的「朋友」。當「朋友」唱到爛時,剛好有這首「千載不變」應市,好讓各大中學生於歌唱比賽好、惜別週會好、露營宿營也好,可以大唱特唱,以銘誌那些所謂純真的友情。
「千載不變」出世時,我讀初中。剛開始聽歌不久,還沒有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口味都只是跟著幾個已聽了幾年歌的同學,不是譚詠麟就是張國榮。到了接觸這首歌時,就是兩三年後和幾個同學用這首歌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同時參與合唱組的有「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男女混唱、三位男生合唱的英文歌和我們五人。「千載不變」的決定可算是很快的,因為根本沒甚麼選擇。
你可以想像那是一個既定的過程:選好曲、選好配唱帶、小息練歌、選上台制服。一切都那麼順利成章、就好像「千載不變」就是屬於這個setting般、是中五離校的寄意、是健康正派的代表、是友情的歌頌、是羽翼未豐而急欲展翅的尷尬。當時,我根本不覺得「千載不變」動聽,譚校長平時這麼前衞,突然弄一首令人打呵欠的合唱出來,也許是「無言感激」和「水中花」般拾人牙慧的心態作崇,十五週年怎樣也要弄一首來作個記念吧。不過既然參賽,不想太多了,就「千載不變」吧,大合唱不選這首,難道唱「明天會更好」嗎?
其實唱甚麼歌根本不重要,大家也只是想別人注意,讓人知道我們在那時其實都幾潮,不是那班不見天日的書蟲又或自閉的呆子。想出位、想為自己下標籤的動力,「千載不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難道多唱幾次「千載不變」就會不變嗎?選這首歌就代表我們健康正派嗎?這首歌也只是柴娃娃的大家吹噓出來,甚麼也不是,就算到現在我不會覺得當時選唱了這一首歌會讓我驕傲和興奮,不像那些老頭般常常說以前自己幾咁鍾意Peter, Paul and Mary又成日在邊忽草地定公園囉住個結他同班friend一齊唱咁咁咁。Who cares who is Peter, Paul and Mary?
「千載不變」令我想到黃耀明那首「人山人海」。我們總是在眾聲喧嘩中隱藏自己的意向,群眾的取向推動著前行,是對是錯根本沒人理,更何況根本沒有對和錯,只有你願不願意跟隨吧了。所以我對於那些大合唱都有點抗拒,我總覺得那班人像紀律部隊,只聽話,沒靈魂。又或者根本我不想見到那個落差:本來大家眾志城城「為自由」,總會找到幾個忘記歌詞、眼望四方、互咬耳仔、甚至根本不動如山,你叫我預先的期望情何以堪?
每天對自己說「努力、奮鬥」、正能量、不放棄、就能如願以償?「梗係唔係啦,都要你俾心機同勤力先得!」那麼「俾心機同勤力」不是default setting來的嗎?用那麼多心力就是去發掘那些自出娘胎便應懂得的道理?我們要唱「千載不變」來證明我們的友情不變?一首歌何時變得如此沉重和偉大,來給我們這個承諾?
當然不會。大家唱完李克勤的「告別校園時」,各散東西,最後你會發覺,也不是甚麼天大的事,因為default setting就是最終要面對自己,不假外求。人一多,方向便混雜,心力都用於維持關係的平穩調和。唱「千載不變」的幾位同學,我們也不知幾多年沒有見面了,就算在街上碰到,一聲hi bye,已經是對這種關係最隆重的致敬了。
「千載不變」出世時,我讀初中。剛開始聽歌不久,還沒有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口味都只是跟著幾個已聽了幾年歌的同學,不是譚詠麟就是張國榮。到了接觸這首歌時,就是兩三年後和幾個同學用這首歌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同時參與合唱組的有「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男女混唱、三位男生合唱的英文歌和我們五人。「千載不變」的決定可算是很快的,因為根本沒甚麼選擇。
你可以想像那是一個既定的過程:選好曲、選好配唱帶、小息練歌、選上台制服。一切都那麼順利成章、就好像「千載不變」就是屬於這個setting般、是中五離校的寄意、是健康正派的代表、是友情的歌頌、是羽翼未豐而急欲展翅的尷尬。當時,我根本不覺得「千載不變」動聽,譚校長平時這麼前衞,突然弄一首令人打呵欠的合唱出來,也許是「無言感激」和「水中花」般拾人牙慧的心態作崇,十五週年怎樣也要弄一首來作個記念吧。不過既然參賽,不想太多了,就「千載不變」吧,大合唱不選這首,難道唱「明天會更好」嗎?
其實唱甚麼歌根本不重要,大家也只是想別人注意,讓人知道我們在那時其實都幾潮,不是那班不見天日的書蟲又或自閉的呆子。想出位、想為自己下標籤的動力,「千載不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難道多唱幾次「千載不變」就會不變嗎?選這首歌就代表我們健康正派嗎?這首歌也只是柴娃娃的大家吹噓出來,甚麼也不是,就算到現在我不會覺得當時選唱了這一首歌會讓我驕傲和興奮,不像那些老頭般常常說以前自己幾咁鍾意Peter, Paul and Mary又成日在邊忽草地定公園囉住個結他同班friend一齊唱咁咁咁。Who cares who is Peter, Paul and Mary?
「千載不變」令我想到黃耀明那首「人山人海」。我們總是在眾聲喧嘩中隱藏自己的意向,群眾的取向推動著前行,是對是錯根本沒人理,更何況根本沒有對和錯,只有你願不願意跟隨吧了。所以我對於那些大合唱都有點抗拒,我總覺得那班人像紀律部隊,只聽話,沒靈魂。又或者根本我不想見到那個落差:本來大家眾志城城「為自由」,總會找到幾個忘記歌詞、眼望四方、互咬耳仔、甚至根本不動如山,你叫我預先的期望情何以堪?
每天對自己說「努力、奮鬥」、正能量、不放棄、就能如願以償?「梗係唔係啦,都要你俾心機同勤力先得!」那麼「俾心機同勤力」不是default setting來的嗎?用那麼多心力就是去發掘那些自出娘胎便應懂得的道理?我們要唱「千載不變」來證明我們的友情不變?一首歌何時變得如此沉重和偉大,來給我們這個承諾?
當然不會。大家唱完李克勤的「告別校園時」,各散東西,最後你會發覺,也不是甚麼天大的事,因為default setting就是最終要面對自己,不假外求。人一多,方向便混雜,心力都用於維持關係的平穩調和。唱「千載不變」的幾位同學,我們也不知幾多年沒有見面了,就算在街上碰到,一聲hi bye,已經是對這種關係最隆重的致敬了。
留言
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