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跨十五年

 


有歌詞就可以文本分析,無論音樂幾差,只要評論喜歡解讀到心儀方向,都可以雞犬升天。陳奕迅未曾發一言,一大堆人把其作品解讀成暗黃,大開眼界。廣東歌由當初純粹娛樂,走至今天可供研究的田地,大概也反映著對自身文化的不安。若不從當中找到丁點意義,便彷彿一切皆落空,既不能保育亦不能傳承。

 

純官能刺激今天已不合事宜,因為群眾想要的是為他們發聲,就算你只是談情或風花雪月,他們都可以在當中找到詮的脈。一首沒有任何解讀空間的作品,現在註定沒有市場。若果像《火熱動感跨啦啦》這些作品在今天出世,大概就被認為是維穩、不反映時局然後歸藍了。想講愛情要包容,就一定是順從權威,投靠建制,不尊重個人意願的了。

 

所以不認還需認,我們對流行曲始終有點「教化」的憧。估不到平常人生已經道理滿滿,去到流行曲也要講觀點定立場。所以達明一派的作品能夠「長青」,隨了時唱局,還因為那些問題基本上是永遠進行式,到了今天還未解決。

 

我想起陳奕迅的《浮跨》。

 

原來今年是《浮跨》面世15週年。稍稍google一下,網上對此曲都是一面倒的讚譽,怎樣對不顧一切要出位的精準描寫,大家對成名如毒癮般需索無度,又怎樣因此而埋沒了真我云云。我反而一直都覺得這是2005年時黃偉文的自傳,教大家怎樣極速成名,而浮跨就是手段。也不要說成「現在存在嗎」這種哲學感,成名就是目的,並沒有其他更宏大的意圖。你對應當時黃一出鏡時的打扮就明白。

 

15年前的時空大家都對這種「鞭」趨之若鶩,當時也還是一個歲月靜好的狀態。這15年我們見盡幾多連浮跨也未能貼切形容的人和事?網絡世代,成名和敗走都只爭朝夕,觀眾也久經訓練,不是隨便異於常人,又或比浮跨更浮跨便能過關。大概今天我們的標準是這樣:經過這些年的資訊洗禮,而你不知道自己浮跨,就是真浮跨。明知玩無可玩,但仍要玩,就越了大眾的界線,挑動起群眾「喂你真係當我唔識喎」的防衞機制,結局早就寫在牆上。

 

《浮跨》在這個層面上,於2020年終結了其教化意義,有沒有KOL評論一下?我們對博出位如斯敏感,「我唔係咁易呃」,這歌是不是已失去其時代意義?「都唔係呀,Wyman啲詞真係好有遠見,幫到我地反思呢個社會點樣弱肉強食呀!博出位呢啲幾時都有人會做呀!」

 

也是的。我見過關於這首歌最「浮跨」的消息,就是陳奕迅2014年特意於MAMA表演這首歌,當時的報道說陳的唱功令一眾韓星啞口無言,深深折服於這位香港歌手的驚人技藝之下。真的沒想《浮跨》會被另一種「浮跨」完全擊倒。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