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下午,我和家人
愛聽流行曲的人都有很多故事,最令我既羨且妒的,必定是因為家人都愛樂,耳濡目染下亦愛上。多麼的方便和親密溫馨,一切的幸福都來得順利成章。我的故事不是這樣。家庭和流行音樂僅有的關連,就是父母常說我兩歲便懂唱羅文的「家變」,當然我亦深表質疑。其他的甚麼也沒有。
你就當怪談好了,至少我也覺得這樣。1992年的一個下午,陰天,我和父母、弟弟和祖母,在家中的客廳,用了45分鐘,沒有跳歌,沒吃東西,沒站起身,五個人完完整整地聽完一張鐳射唱片,那是音樂工廠的《皇后大道東》。
一~家~人~一~起~聽~音~樂~ 在一人一耳機的今天,不是怪談是甚麼。
爸媽從來就不是聽流行曲的,年輕時真的連當做消遺也沒有。大概因為羅大佑是他們懂得的名字,也就聽聽是甚麼回事。父母也沒叫我用discman自己聽,純粹就是見我把唱片放了入客廳音晌中,即霸了客廳來用,也不好意思徑自入房。祖母是鄉下人,不太懂廣東話,沒朋友,自把弟弟湊大後便過著沒事幹的生活,坐在那裏就只是讓一些聲音入耳。弟弟那時大概亦沒甚麼想法,都是跟大人做同樣的事吧。
《皇后大道東》,他們懂嗎?在那個距回歸只有五年的時空。一生在左派機構工作,堅實的建制派支持者,在回歸臨近時聽到這首歌,他們會知道是諷刺嗎?聽到皇后退去同志要來,他們會為終於當家作主而興奮嗎?夏韶聲的《出走》,他們會連結成自身經歷文革和67暴動的經歷嗎?最像他們口中靚歌的《似是故人來》,最熟悉的羅大佑民謠風格,他們會感懷那個年代嗎?他們知道甚麼是錯落的愛情嗎?他們知道黃霑的《道》是何等的破格嗎?會知道笑傲江湖的淒風苦雨嗎?爸爸好像根本未看過金庸。更不要說《青春舞曲2000》,除了那一首童謠,他們會知道大部份是補寫的旋律嗎?密集的歌詞連綿發放,以他們當時的年紀,會知道那是一闕對青春和未來的悲涼哀歌嗎?
這些問題當時當然沒有那麼具體的浮現出來,不過我當時確實覺得客廳的空氣有一點異樣,因為我清楚知道,同一張唱片,大家接收的訊息肯定不同,而自此之後,各自的道路走向也將更分裂。大概他們只會仰望《赤子》的舐犢情深,滿足於說一個懷緬舊情、慨嘆現實冷漠的雞湯故事;進步一點的,大概就是順著《天若有情》那唯美的曲調哼唱幾句,電影看不看已無關宏旨。他們的終點就是《東方之珠》,唱片的最後一首歌。由一個台灣人來寫,連結大中華,引領港人那回歸前急就章的身分認同。這次之後,父母再沒有叫我播放多一次這張唱片,卻曾經在某些場合讚嘆過《東方之珠》非常動聽。
我曾經想把這個記憶寫成很嚴肅很吸睛的題目,畢竟這張專輯是多人聽,卻鮮有人提及其實正是這種無可無不可、所謂嬉笑怒罵易入口的態度,令我們看不見真正的問題。當然我沒有這個能力,不會自討沒趣。說是影響巨大,其實也沒有任何成功能靠流行曲所達致。我們不能對此有太大的期許。
一家人一同聽唱片是一個有趣的經驗,我希望若你試過,那都是愉快的回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