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和此景
下班心血來潮,上Spotify把李克勤的《此情此景》順序聽一遍。強調順序因為那時買的是盒帶,就算有「邊緣少年」這些次中之次貨,也因怕弄損磁帶而繼續播放,所以我還可以跟著唱足球小旋風而竟又發覺他的低音結他頗為groovy!
我還記得捧著新CD時的興奮,一個初中生步入新媒體的時代,開始擺脫錄雜錦卡帶而可自行消費流行曲,好像天地為我們而設的一樣,好的壞的都是新鮮的、熾熱的,流行曲就給我們第一次嘗到了時尚的味道。不要笑,我也真的買了件樽領衫,差在不夠膽穿粉紅西裝外套!
《此情此景》真的聽到爛透,多年來總會記得「聽說你失戀」和「此情此景」兩曲的新派日本曲風是如斯精緻,基本盤穩陣,旋律短小精悍的把感情流露。「深深深」延續李出道的「大會堂演奏廳」風格,已經是絕唱,今日誰又會玩這些輕搖慢撚的學院風?倒是「心上人」這些大洒狗血的真濫情來到今天只是一個玩笑,我情願把把限額留給「這段愛」,至少濫情都不太著跡。
其實全張專輯的歌詞都是亂來的,那時半年就出一張唱片,誰又會在意詞是否達意?區分改編原創又有何意義?唱片業處於一個茁壯發展的勢頭,在推陳出新的同時,冷言冷語大可橫眉應對,說一些「濫竽充數」和「害死樂壇」的陳腔濫調。然而經過這些年,先不談回憶的發酵作用,這種「改編+原創」的流水作業在那時的製作人操控下倒反調校出四平八穩的風格,十首歌各有優劣但水準和格調倒也沒有太大落差。即將進入鼓吹本地原創的年頭,我慶幸體驗過改編歌帶來的副作用,就是間接飽覽別人的精銳,才能對自身的本土體驗有所警剔和改進。商台全面進入本地原創之後,姿態是亮麗了,但我們又能否承受因著市場之名而推出大量真正濫竽充數的本地創作?K歌好賣,但香港人天生的生意眼卻沒有把它發展成「藝術與商業並重」的載體。
扯遠了。對於年紀尚輕的少男少女,怎會想這想那,還不是被這種似是而非的戀愛創作所迷惑,長大了是否轟烈愛幾回也就看各人的造化,又有幾人會想到多番跌墮源於中流行曲毒太深?戀愛世界不大,一條直線而矣,失戀後再回到起點。談戀愛原來也世代論。
我的人生就沒有歌詞的戲劇性,只是「此情此景」對我意義深遠,因為那才是我聽流行曲的起點,用自己僅有的模糊美學選擇偶像,雖然後來漸行漸遠,但自詡「用聽廣東歌的坐標去聽音樂」的概念也是源於此時。「此情此景」也記載了一位當時也熱捧李克勤的好友,是他推介我聽的,我還記得他買了CD後在課室興奮到手舞足蹈的樣子,最後上大學之後我們落得絕交收場。我認人的方法也就是如此:某某到了今天不知還是否在聽李克勤(還有梅艷芳、陳昇、譚詠麟……)?
留言
對音樂沒有深入認識,長大後覺得他是玩靚聲,但感情欠奉,沒有感染力,聽完沒有起雞皮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