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一回讓自己高興的舊,已經足夠

離離合合,原來以為達明一派不會重組的了,怎知他們又再在四月舉行演唱會。最近傳媒都充斥著他們的專訪,重溯過去,有傳媒把達明一派喻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達明一派重組無疑是叫人驚喜的。自八十年代開始,他們獨特的音樂風格不知俘虜了多少獨立音樂樂迷的心。在那個仍然是偶像當道的年代,他們的出現猶如一道清泉,原來這些「另類」音樂也會有大公司支持的。他們於九零年解散後各自發展,各有成績,後來亦兩次重組,亦有新專輯面世。近年有報道指兩人不和,以為這道鴻溝不能填補,怎知兩人又再次走在一起。其實,事事非非也不緊要,作為樂迷才是受惠者。

我只是有點奇怪,達明一派突然被捧到了香港人「集體回憶」的那個高度。我是忠實的達明支持者,但是以我有限的見識,達明一派從來不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只不過是一少撮音樂愛好者的心頭好。若果他們真的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那他們應該不只製作三場演唱會,應該會和LADY GAGA的香港演唱會一樣有人把門券炒賣,無線電視亦應該把他們首次復出的演出製作得更好(他們只唱了兩首歌的節錄版,劉以達的結他聲甚至少得可憐)。

開始聽達明時,我還在讀小學。那時香港的樂隊潮回歸,最紅的就是達明和另一隊叫Radias的樂隊。我和同學們都會爭論究竟那一隊較好。Radias形象較正路,歌曲亦偏近主流廣東歌,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御用填詞人林夕。達明那時的歌路較另類(當然我要到後來才知道他們吸納了很多西方的流行音樂元素,並非真的另類),而黃耀明的長髮和陰柔的姿態亦使他們較難為主流樂迷所接受。其實那時我身邊的同學都比較喜歡Radias,更多的喜歡譚詠麟。那時我最沒主見,也愛跟潮流,縱然覺得達明的歌很新鮮,但行動上我是買了Radias的卡式帶。

當時正值譚詠麟和張國榮獨霸天下,我們這些見識有限又擁抱主流的人,又怎會花精神在達明一派上?八十年代末,香港一片歌舞昇平,主流音樂無不是花俏、華麗,製造浮世繁花以錦的盛極圖像。達明一派這時不斷以社會事件融入歌曲,探討核電、同性戀、變性人、中港政治、環保等議題,另一邊廂就在拆解青春的惶恐、追尋理想的失落、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黑暗。我的天,我還在聽李克勤關淑怡的卿卿我我,我怎樣可以投入達明的世界?當然,我不知道的是,比我年紀大,而又比我見多識廣的人,在那時已經視達明為神明,直到現在。說達明是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就是這批已經長大了的人,他們早就成了傳媒及社會的中堅,散播著他們的童年喜好,用文化來包裝,用回憶來調色,一切過去盡皆美好。

問一問主流社會吧,要講集體回憶,他們只會說四大天王、又或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達明一派?大概只能說他們的《石頭記》很特別呢。至於你說談六四的《天問》、談變性人的《忘記他是她》、談同性戀的《禁色》、談核電的《大亞灣之戀》、談假結婚的《你情我願》、談環保的《恐佈份子》,又有誰真正記得呢?還不是那一少撮人?我還有朋友說,都不明白你怎麼會聽達明一派,形象怪怪的。你問任何一位香港市民,過去二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會聯想起達明那些社會意識那麼強的作品嗎?

我不是看輕達明一派在社會的影響力,我只是想說達明一派吸引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隱晦和邊緣。他們的音樂和側寫的歌詞,其實注定和虛浮的香港生態格格不入,而我們一眾獨立音樂愛好者亦正正欣賞他們的獨立和孤芳自賞,不然又怎樣把自己與喜愛主流廣東歌的樂迷區分開來從而自我感覺良好?集體回憶是一個很霸氣的名詞,輕易把所有人盡歸旗下,卻沒有細表當中錯踪複雜的歷史原由和枝節。在我心目中,我情願達明永遠只是一撮人的集體回憶,因為他們並不是屬於群眾的。我也希望大家入場看他們重組,並不是把他們神化,或要吹捧到一個香港樂壇教父的高度;只是懷一個讓自己高興一回的舊,已經足夠。

原刊《獨立新聞在線》

留言

June說…
以前做達明粉絲是頗有壓力,所以現在看到他們那麼受尊重, 歌迷層面增加 (很多內地粉絲), 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之同時, 也十分為他們高興. 如你所說, 我也是抱著懷一個讓自己高興的舊而去看他們的演唱會。 畢竟怎知下一次重聚要幾多年後!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