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真實

最近聽到樂壇新人許廷鏗的作品,忽然令我想到一條很老套的問題:我們聽流行曲想得到甚麼?

有些人會說,流行曲只是靡靡之音,在工作之餘用來調劑無聊的人生。也有些人會視流行曲為藝術創作的一種,透過歌曲來建構與現實生不同的場域,讓自己在那裏釋放生活中的不滿,投射種種幻想和慾望。

我想這裏的讀者應該會靠攏後者的設定,那麼問題來了。流行曲所建立的世界觀是甚麼?就拿永恒的題材「愛情」來說說看。流行曲中的愛情是甚麼?是讓我們逃避現實去追尋理想的愛情?是讓我們更能認清現實中愛情的本質?還是讓我們拓闊眼界,發現愛情的另一面相?

對於這個問題,我總是頑固地相信,流行曲固然可以像桑拿浴一樣,進行時讓你身體舒暢,但事後就會發覺其實對健身絕無幫助,就好像有人說,失戀的人唱失戀的歌其實於事無補,只是毫無根據的感情渲泄。但是一首好的流行曲當然不止於此,它可以讓你抽離自身的局限,俯視世相,把所謂世俗的愛情觀逐一剖視,你可以接受或不接受,然後你便會得出不一樣的自我,世界亦不再一樣了。

聽到許廷鏗的歌曲,第一印象必然是K歌,即是那種慢板、先有兩段主歌引路,然後再到副歌宣示感情,重覆一次之後再有一段後副歌來個總引爆。這種模式能夠無往不利,必定是最能讓聽眾全身投入從而渲泄個人感情的模式。其實K歌沒問題,很多K歌都是製作精良感情豐富地讓人逃避現實的。

但是諸如許的作品,也許是近幾年華語樂壇流行曲的共通點,就是大家都著力於用這套模式,去建立一個「讓人以為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空格內可填上任何內容,例如最常用的『愛情』)」的世界觀。一首歌總要用鋼琴去作抒情引旨,總要用幼稚卻裝成世故的唱腔,總要偶而用高低音調反差極高去展示激情。我廢盡全力,讓你覺得這就是現實中理想的愛情,這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標,這就是你消費完這首歌的得著和領悟。而樂迷也很容易被縱(教?)懷的,既然第一次聽覺得軟綿綿很舒服,失戀時這首歌伴我渡過,熱戀時這首歌讓我甜蜜,那些聲音製作人(對喔,不是作曲人)便很容易把這種模式大量生產,久而久之,我們對真正能夠觸動人心,又或真正無情穿透現實殘酷的聲音,已經完全免疫。用樂迷的話,就是覺得「這首歌好悶」、「這首歌假裝有品味,其實很無聊」、「這首歌高低起伏太少,沒有共鳴」。

這就解釋了為這類「偽真實」的情歌總是受人觀迎,因為大家都對自己沒有要求。深信這一套「偽真實」價值觀的,正如在面書上很容易就把一首流行曲當做經典神曲的人,他們當然可以繼續生活在浮沙之上,而事實上這個世代亦沒有真正令人值得憂心的問題。不過他們仍有機會擺脫這個假象,只要他們有機會接觸過真正的震撼人心的作品,過濾出千垂百鍊的世情點滴,他們便有機會張開翅膀。

最令人髮指的是那些明知道這是毒藥卻選擇遺忘的人。他們明知有機會脫離困境,破滅虛幻,卻因為懦弱和虛怯,不敢面對真實,而選擇執迷於其中,把假象套於現實之上,去考慮問題,甚至應付問題。你聽完許廷鏗的唱片,你有何得著?對你的另一半更加了解?之後會更愛對方還是改變自己?怎樣改變?他那把像你鄰舍男孩的嗓子引領到你去思考甚麼?還是因為他的聲音如斯普遍,才令你覺得自己的感情與群眾無異而生出安全感?既然人人都是失戀時痛苦,分手後難忘,戀愛時甜蜜,誤會時憎恨,那麼我又何必要再花氣力了解愛情?既然這個模式能讓我輕易代入失戀和戀愛的角色,那個真實的世界於我又何干?我為何要選擇面對現實的殘酷,和經過痛苦的參悟過程,現在這些音樂不是讓我舒舒服服地理解我想要的世界嗎?

真相其實非常冷酷,但我最害怕我們被浮華戀曲所蒙蔽,而失去了發現和直面現實的決心。我想起林憶蓮的《如何愛下去》。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暗湧處處。世情變幻,你我的問題只是雁過無痕。我倒抽一口涼氣,按下播放鍵,迎接冷酷而真實的告白。

原刊《獨立新聞在線》

留言

熱門文章